出國六年了,每年寒暑假都回台灣,感覺好像也沒離開家裡很遠。
不過每次回來時都會注意到一些或大或小的轉變。
也許因為我半年才回一次台灣,這些轉變好像都很突然。
從03年出國後,阿扁從人人愛戴變成過氣的貪官。
天母多出兩家百貨公司,一座職棒場地。
麥當勞的十元蛋捲冰淇淋漲價了,付蚵仔麵線時也從數硬幣變成掏鈔票。
有一次回來,捷運的單程票剛變成硬幣大小,我還呆呆的跑去問服務台怎麼進站。
光華商場,也從新生的橋下搬到市民大道那。
新學友倒了,它後面以前常去的一家鐵板燒也關門大吉。
前幾年老闆說要去大陸發展,不知道是那裡比天母好賺多了,還是賠光只好關店。
人也不一樣了。記憶中的表弟跟表妹,一個個步入失控的青春期。
老爸的腳也罷工去了,似乎也一起帶走他對其他事的興趣,換來的是桌上瓶瓶罐罐的保健品和不明來源的腳症資料、偏方。
爺爺中風後,雖然老爸說比起以前復原很多了,但還是很難聽懂他的發音,跟他分享學校的事,也不知道他是沒聽到,還是沒有懂。
以前的同學一個個開始發展自己的事業,交男女朋友、結婚。
明德教會也變了許多。
長木椅取代了以前的小椅子。聖歌隊為教會扮演著重要的一環。
社青團契的大哥大姐們結婚,也各自有了家庭。
以前青少契的好友們長大了,有的搬離,有的回來支持社青的服侍,而且多了許多我沒見過的朋友。
每次放假回來,都很期待能回到熟悉的事物,不必再花費心力適應異國的環境。可是每次都覺得家裡有些不舒服,有點不習慣,甚至有那麼一絲陌生。
可能變的是我台灣的家,也可能變的其實是我。
去年我看了一部電影,記得中文是翻成【情歸紐澤西】(本名是”Garden State”,其實只是New Jersey的別名),裡頭有一段台詞是這麼形容的(不好意思要請你們看英文啦~):
You know that point in your life when you realize that the house that you grew up in isn't really your home anymore?
All of the sudden, even though you have some place where you can put your stuff, that idea of home is gone ……
You'll see when you move out it just sort of happens one day, one day and it's just gone.
And you can never get it back.
It's like you get homesick for a place that doesn't exist.
I mean it's like this rite of passage, you know.
You won't have this feeling again until you create a new idea of home for yourself, you know, for your kids, for the family you start, it's like a cycle or something.
I miss the idea of it.
Maybe that's all family really is.
A group of people who miss the same imaginary place
不過每次回來時都會注意到一些或大或小的轉變。
也許因為我半年才回一次台灣,這些轉變好像都很突然。
從03年出國後,阿扁從人人愛戴變成過氣的貪官。
天母多出兩家百貨公司,一座職棒場地。
麥當勞的十元蛋捲冰淇淋漲價了,付蚵仔麵線時也從數硬幣變成掏鈔票。
有一次回來,捷運的單程票剛變成硬幣大小,我還呆呆的跑去問服務台怎麼進站。
光華商場,也從新生的橋下搬到市民大道那。
新學友倒了,它後面以前常去的一家鐵板燒也關門大吉。
前幾年老闆說要去大陸發展,不知道是那裡比天母好賺多了,還是賠光只好關店。
人也不一樣了。記憶中的表弟跟表妹,一個個步入失控的青春期。
老爸的腳也罷工去了,似乎也一起帶走他對其他事的興趣,換來的是桌上瓶瓶罐罐的保健品和不明來源的腳症資料、偏方。
爺爺中風後,雖然老爸說比起以前復原很多了,但還是很難聽懂他的發音,跟他分享學校的事,也不知道他是沒聽到,還是沒有懂。
以前的同學一個個開始發展自己的事業,交男女朋友、結婚。
明德教會也變了許多。
長木椅取代了以前的小椅子。聖歌隊為教會扮演著重要的一環。
社青團契的大哥大姐們結婚,也各自有了家庭。
以前青少契的好友們長大了,有的搬離,有的回來支持社青的服侍,而且多了許多我沒見過的朋友。
每次放假回來,都很期待能回到熟悉的事物,不必再花費心力適應異國的環境。可是每次都覺得家裡有些不舒服,有點不習慣,甚至有那麼一絲陌生。
可能變的是我台灣的家,也可能變的其實是我。
去年我看了一部電影,記得中文是翻成【情歸紐澤西】(本名是”Garden State”,其實只是New Jersey的別名),裡頭有一段台詞是這麼形容的(不好意思要請你們看英文啦~):
You know that point in your life when you realize that the house that you grew up in isn't really your home anymore?
All of the sudden, even though you have some place where you can put your stuff, that idea of home is gone ……
You'll see when you move out it just sort of happens one day, one day and it's just gone.
And you can never get it back.
It's like you get homesick for a place that doesn't exist.
I mean it's like this rite of passage, you know.
You won't have this feeling again until you create a new idea of home for yourself, you know, for your kids, for the family you start, it's like a cycle or something.
I miss the idea of it.
Maybe that's all family really is.
A group of people who miss the same imaginary place
過去這幾年,雖然開始習慣稱呼自己為基督徒,我對家的想法,還是跟以前實在沒什麼不一樣。
於事當這些我所依賴的人事物開始有了轉變,我變得有些不知所措。
今年我在Boston所屬的教會新開了一個分會,由於分會離我家比較近,我也就跟著離開母會。
有一次擴大舉辦主日,希望多吸引一些社區裡的鄰居。
當天牧師講道的主題環繞在教會的宗旨之一,即建立信仰的家庭(family of faith)。
在教會裡,我們是一家人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都相信 耶穌所傳給我們的福音,因為我們期待著基督再來的允諾。
每個人心中總有個對家的印象。
可以是地點,也可以是家人、朋友、抱枕等等。
但是這些事物並不能永恆不變,畢竟,套用聖經常用的說詞,它們是屬這世間的。
相較之下,只有 上帝和他的福音是真正永恆的,而教會才是立於真正穩固的基石上所建立的家。
看著我心中的家漸漸消失,
我不禁想著是否應該把我心中的家重新建立在福音的基石上,
也更實踐受洗時與 神所立下的約呢?
但是這些事物並不能永恆不變,畢竟,套用聖經常用的說詞,它們是屬這世間的。
相較之下,只有 上帝和他的福音是真正永恆的,而教會才是立於真正穩固的基石上所建立的家。
看著我心中的家漸漸消失,
我不禁想著是否應該把我心中的家重新建立在福音的基石上,
也更實踐受洗時與 神所立下的約呢?
1 則留言:
記得讀完碩士,剛從美國回台灣的那天,一出機場,潮溼的空氣立刻讓我感覺到我好像是被浸在水裡一樣~~~~~連呼吸都不是很習慣呀!
有一種又陌生,但是又熟悉的感覺!
張貼留言